十大景点:
1、陆羽故园
陆羽是享誉世界的茶文化鼻祖,他所著《茶经》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专著,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英、美、法、俄、日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影响很大。陆羽公园是以陆羽命名的休闲娱乐公园,位于竟陵西湖上。占地4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28万平方米,水乡园林特色,功能齐全,公园内设雕像、陆羽纪念馆等,并陈列多件有关珍品。陆羽故园原名西湖公园、陆羽公园,2008年改造过后,建设为陆羽故园。园内有“三湖三岛”,岛上有兴建茶经楼(又名“天下第一茶楼”)以及连接三岛的夫子桥、古雁桥、司子桥及青塘别业、雁桥广场、茶圣广场、茶经广场、双湖广场、植物印章迷宫、东岗草堂、大型景观喷泉、一系列以陆羽生平经历为内容的情景雕塑、主题人文雕塑等诸多景观。陆羽故园内的景观主要以陆羽一生为主轴进行设计,融合了生态、人文、休闲等元素和功能,是一座突出陆羽特色、茶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可观览到美景,还能了解到湖北天门的历史文化风貌。陆羽故园是世界最大的茶文化主题公园、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定位为国际茶文化旅游中心,是天门市陆羽文化产业园的组成部分。
2、天门东湖公园
天门东湖公园水体面积33万平方米,是中心城区重要的湖泊。天门市政府计划在此建设城市公园,经过全国公开招标,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以“凤文化”为主题的方案中标,这是一个全开放式的、体现滨水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现代城市公园。东湖公园由北西东三块水面构成,分别规划为文化活动、滨水休闲、生态湿地、时尚生活四个区域,整体呈现L形。在设计方案中,它被设计成一个浴火重生、振翅欲飞的凤凰。设计中最大的亮点为栈桥亲水、生态环保和地域文化特色,14条栈道和环湖生态景观道路连接公园的主要景观。从设计图上看,最抢眼的是北部湖面的一个半圆形的栈道,长约600米,在公园俯瞰图中,它构成凤凰的眼睛,凤眼的中心是大型的喷泉景观。北部公园的主入口,分布着水上剧场、月行观景台、景亭、凤之舞广场等景观。为了让东湖水系变活,设计中还打通隔绝东西两块湖面的土堤,并挖开渠道淤积,恢复和东湖与天门河上下游的连通,让水体形成自然循环。在东部湖面上,以生态道路连接4个小岛,岛上建有水榭、景亭,四周湖面保留水生植物,形成生态景观。
3、陆羽茶经楼
茶经楼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坐落于陆羽故园内,为纪念《茶经》作者陆羽而建,2014年11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茶经楼高53.85米,共九层,为仿唐式风格建筑,建筑面积5308平方米。茶经楼博物馆设有多功能茶道展示区,收藏有明嘉靖柯乔本、吴旦本、明嘉靖竟陵续刻本、仪鸿堂本、天门县志本、桑苎庐本等《茶经》版本。其中,茶经楼九楼对明嘉靖二十一年《茶经》刊刻场景进行了立体展示,四楼藏茶阁收藏有千余种茶叶。天门古称竟陵,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经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登临茶经楼,美丽的平原风光一览无余,可四面远眺千家城郭,三楚云烟,令陆羽梦绕魂牵的“西江水”汩汩流入竟陵城下,附近的西塔寺和连成一体的东湖、西湖、前壕、后壕尽收眼底。茶经楼共9层、楼高53.85米、建筑面积5308平方米,为唐代楼塔式建筑风格。1至9层分别按《茶经》1至10章依次展开(7至9层中间阁楼算1层)。一层为得神殿,主要讲述茶之起源、竟陵陆羽,展示茶文化概况及陆羽生平。二层为得趣殿,通过270度环屏舞台,以陆羽为主线,以剧目表演展现采茶、制茶、泡茶全貌。三层为得味殿,以“唐宋元明清”为主题打造品茶室,融入“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类。
4、陆羽纪念馆
陆羽纪念馆位于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是为纪念1260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而兴建的,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名人陆羽生平业绩为主题内容的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纪念博物馆。馆址在陆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馆舍由前殿(即陆公祠)、后殿(即大雄宝殿)、涵碧堂、东冈草堂、服务设施等四个部分建筑群组成。1988年10月8日前殿山门、古雁桥竣工并对外开放;1992年12月后殿、服务设施等相继完工,接待游客。陆羽纪念馆内的主体建筑前殿(即陆公祠)位于竟陵城西寺路西端,殿宇为歇山顶式,结构精巧,造型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祠前有古朴的“山门”,其门额“陆羽纪念馆”五个大字为原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所书。陆公祠正中是一尊高26米的陆羽全身铜像,一代“茶圣”肃然落座,左手托杯,尽显精心品茶之态。殿内两侧陈列柜展出的是陆羽遗迹、遗物、文献和照片;中外专家学者研究陆羽所撰写的书刊、画册、评价文章,其中有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于1986年5月出席在天门召开的全国陆羽学木讨论会时奉还的《茶经》珍本和日本京都“日中茶经研究交流会”文献资料。
5、天门西塔寺
西塔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竟陵西湖湖滨,是江汉平原最古老的寺院,也是天门市最大的佛教寺院。西塔寺始建于东汉,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历代高僧驻锡。东晋永和至升平年初(约公元353-357年),被后世尊为佛教史上里程碑人物的支遁曾驻锡该寺。唐开元21年,西塔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了一名弃婴,这就是后来因著《茶经》而享誉世界的茶圣陆羽。西塔寺前身西晋时由茅庵肇起,先后名青云寺和龙盖寺,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更名为西塔寺。2003年,天门市人民政府在西湖北岸圈地30余亩重建西塔寺。2007年西塔寺初具规模盛大开光,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禅房及陆羽旧居等。自晚唐以来,西塔寺并礼佛与祭陆于一体。千古名刹西塔寺,堪与茶圣陆羽同享千古之尊。西塔寺之塔的由来,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里,有一段很详细的记述:隋文帝仁寿末年诏建舍利塔,派遣东都洛阳上林园译经馆高僧彦琮法师送舍利子到复州“方乐寺”遗址(前“方乐寺”在北周武帝时被毁)盖置“舍利塔”。敕建灵塔,故寺重盖,皇帝乃天子谓之龙。古人称建筑房屋曰盖屋,钦命置塔兴殿,动用国资,当然是叫“龙盖”,所以寺名为“龙盖寺”。
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襄河地委、襄北地委旧址
拖市镇夏家场一带,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主力回旋作战和天京潜特区、天潜县委活动集踞的中心地带之一,这里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有较好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在县区乡地方党政军组织积极配合下,开辟天西、扎住脚跟,先后建立了天门县行政委员会和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使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各项建设蓬勃开展起来。随着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鄂中、天汉的扩大,新四军五师为了开辟襄南、进军洞庭湖,实现战略包围武汉的任务,1942年10月决定撤销天汉地委,成立襄河地委。襄河地委成立后,由京山县的罗桥迁入佛子山的坟禁至观音湖一带,并在石家河以西组织第三军分区和第十三旅的主力团队进行了曾家湾战斗,沉重歼灭击溃其顽伪势力,使天京潜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五师主力和地委行署的活动中心。1943年夏,襄河地委、行署和军分区机关迁驻夏家场附近的白土地和百家台等地。同年冬,襄南潜江、江陵、洪湖等地开辟后,这些党政军机构又迁驻潜江浩子口、周矶等地。1944年11月,襄南洪湖向长江以南的石(首)(公)华(容)地区发展后,又成立了襄南和襄北地委。中共襄北地委、行署和军分区仍驻夏家场附近的白土地和百家台等地。
7、天门市革命烈士公园
天门,地处大洪山余脉,是江汉平原北部一块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天门曾是湘鄂西苏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了贺龙、陶铸、李先念---、段德昌、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哺育出了14位驰骋沙场的共和国将军,有5300多名烈士和数以万计的无名烈士为革命捐躯。1927年8月至1928年3月,中共鄂中(北部)区特委机关设在天门卢市镇彭家垴村,1925年底的中共天门县第一个党小组也在这里成立。1930年5月至1932年6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及湘鄂西特委、省委为了实现开辟发展襄北苏区的战略目标,先后由贺龙、段德昌等率领红二军团、红三军主力进击襄北,在天门境内三次攻打岳口,两次攻打张截港,两次攻占皂市,进行了皂市龙王集、李场文家墩、坟禁瓦庙集、九真张家场等战役,歼敌一万余人。红三军在襄北战斗期间,军部设在灰埠头徐家嘴(今渔薪灰市),贺龙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1932年5月1日,贺龙率红三军全体指战员,在灰埠头召开军-欢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8、红三军文家墩战斗遗址及纪念碑
红三军文家墩战斗遗址及纪念碑位于天门市皂市镇文墩村。1932年1月,红三军在皂市至应城县龙王集、陈家河一线战斗告捷,活捉了国民党政府军旅长张联华。同年2月18日,国民党湖北省主席何成浚派出3个师11个团分三路围攻红三军主力。不久又令第48师144旅于3月3日自皂市出动,沿天皂公路南进,向天门县渔薪河、灰埠头一带“进剿”,图谋消灭红三军主力。144旅在行进途中因大雨受阻,即在文家墩、杜家岭、胡家嘴一带暂驻,旅部设在杜家岭。中共地下交通员蔡贞祥连夜冒雨向红军报告。军长贺龙得知消息后急令红七师进逼皂市,牵制敌人。6日中午,贺龙率红军发起进攻。这次战斗,红军生俘敌旅长韩昌俊及以下官兵20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炮,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在严酷的战斗中,红军伤亡也较大,其中天门籍的就有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此次战斗胜利和在战斗中牺牲的党政军烈士,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当地区乡党委和政府在此修建一座简易纪念碑。1992年9月,李场乡政府报经市民政局和市政府批准,出资2万元在文墩村一组种子台新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9、石河烈士陵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河烈士陵园位于天门市石河镇马溪街。1942年11月4日,在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旅长周志坚和襄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海山指挥下,组织所部四十三团、四十四团和十三旅三十九团各一部攻打曾家湾,将顽伪一二八师援军史耀先团牵引至石家河马溪河一带,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击毙顽伪70余人、伤90余人,其残部逃跑。战斗中,四十三团参谋长林光耀、营长郑明强等15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新四军五师四十三团以全体指战员的名义,于11月15日立下了“名震豫鄂”的纪念碑,碑中间镌刻“殉国烈士纪念碑”的楷书大字,碑面左边刻有烈士姓名、籍贯、职务,右边刻有一首七言诗。此碑最初立于马溪桥头,在抗战和中原突围战争中,经当地基干队“三藏三立”,免招日伪军和蒋匪军的破坏,保存完好至今。1961年6月14日,天门县委将“名震豫鄂”烈士纪念碑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石河区委为缅怀革命先烈,把立在马溪桥的纪念碑移至马溪河西500米处的大柏林地,并新建屋檐攒供的六角亭,将该碑立在亭中。1963年,石河区委、区政府将本地区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359名英烈分携刻在两块石碑上,分别放在“名震豫鄂”纪念碑东、西两旁。
10、天门白龙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位于天门市城区北34千米的皂市镇五华山上,据文献记载,该寺为南北朝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所建,唐重建,明清增修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沿轴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整体布局东西宽约22米,南北长约58米,总占地面积约1276平方米。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高约10米。梁架属穿斗式体系,采用抬梁式柱网布局。上檐为六铺作重栱计心造,屋面用小青瓦。前檐明间置牌楼门,作为白龙寺的入口,所以前殿有山门和天王殿的双重功能。牌楼屋面为庑殿式,檐下用如意斗栱。后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两山与后檐用砖墙,正面明间与次间用格扇门,稍间用八字墙封砌,建筑高约12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后殿上檐柱头、平身科均为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出两跳如意头昂形华栱。前檐柱明间置格扇门六扇,两次间各置格扇门四扇,均为六抹头格扇,后檐墙明间设木版门两扇。寺内现存明、清以来石碑5块。白龙寺是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